足迹
大宋超级学霸百度百科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五百三十六章 返回故里(第1页)

    七天后的上午,船只抵达了木渎镇,他们将在木渎老宅休息两天,然后再继续南下。    老宅空关着,但依旧干净整洁,大家稍微收拾一下,便各自休息了。    范宁则去了家族,他离家较早,和范氏家族接触不多,只是在他父亲去世的丁忧期间,他住在木渎,这才和家族的关系密切起来。    范宁在族长的陪同下,给堂祖父范仲淹和父亲范铁舟扫了墓,又在木渎镇请数十名族人吃了午饭,这才跟随三叔范铁牛回家。    范铁牛现在是木渎镇的二号员外,仅次于刘院主,他的宅子是在镇子最东面,占地二十余亩,后面便是一望无际的农田,他现在有五千亩上田,除了自己的两千亩地外,朱佩陪嫁的三千亩上田也交给了他,另外范铁牛还经营着镇上的三家酒楼和兄长范铁舟留下的医馆。    酒楼和医馆是留给范宁同父异母的兄弟范明孝,这孩子过继给了范铁牛,现在是范铁牛的次子,目前在延英学堂读书。    明孝现在如何了范宁问道。    这孩子很孝顺听话,只可惜读书差了一点,进延英学堂还是破格录取的,他只考上了县立木渎镇学堂,我个人感觉,他不太适合走科举的路子。    范铁牛说得很含蓄,毕竟这也是范宁的弟弟,他不能剥夺孩子读书的机会。    范宁点点头,让他读完县学和府学,然后我安排他去太学学医,回来后继承医馆。    宋朝的太学下面不仅是经学,还有武学、律学、医学、算学、书学、画学,培养很都专门人才,一般都要考进去,但也有名额照顾官宦子弟。    对范宁的安排,范铁牛没有异议,他长子陆敏在外面闯荡了,估计不会再回乡,他则希望次子留在家乡继承他和兄长的事业。    阿婆怎么样范宁又问道。    她很好,吃得好,睡得好,身体很硬朗,就是耳朵不太好。    范铁牛看了看天色,又笑道:她正好午睡了,晚点你再来看她。    好吧!看看你种的东西去。    范铁牛精神一振,连忙带着范宁向后宅走去。    别人家的后院弄的是假山鱼塘,花草树木,但范铁牛的后院却种菜种粮,倒是有个两亩大的鱼塘,里面真是养鱼。    去年冬天我塘泥肥了土,土质很疏松,肥力肯定够了,就怕玉米和南瓜有什么特殊要求。    特殊要求倒没有,关键是阳光充足。    阳光没有问题,我家后院没有大树遮挡。    走进后院,竟惊讶地发现后院的菜地和粮田占地足有十亩,居然还有沟渠和田埂,范宁着实有点无语,三叔这是多么热爱种田,范铁牛有点不好意思道:我在外面种地,会被别人笑话,我只好躲在家里种,种了几十年,抛不下啊!    来到中间的两亩地,这是玉米地,我种了一亩地,已经长出小苗了,我每天都会来浇水施肥,长势很好。    果然整整齐齐长满了玉米小苗,间距一尺,绿油油一片,长势喜人。    范宁笑道:种得很好啊!到夏天就能收获了,全部留着种子,明年五千亩土地全种上,然后三叔就等着封爵吧!    范铁牛咧嘴笑得合不拢,范宁却打断了三叔的憧憬,那南瓜呢    南瓜在这里!    范铁牛连忙把范宁带到一个角落,这里搭了几个粗壮的低矮木架子,方便南瓜爬藤,占地也是一亩左右,瓜苗也已经长出来,照耀在阳光之下。    范宁一颗心放心了,他不担心玉米,而是担心南瓜,怕它不适应这边水土,现在看起来,自己是白白担心了,和后世的南瓜没有什么区别。    三叔,这两样农作物大宋没有的,你要千万小心,春天当心冰雹,最好两边搭个架子,万一下冰雹,赶紧用油布盖上。    我知道,等会儿我就弄架子,我对孙子还没有这么精心照顾呢!    范宁翻了个白眼,你孙子在哪里呢    .........    在故乡只休息了两天,范宁带上范明轩,众人再一次启程南下了,在吴江稍停了一个时辰,范宁和朱佩去拜访了在家里养老的朱元甫。    朱元甫确实老了,手上和脸上长满了老年斑,精神也大不如前,两个月前,朱元骏病故,安葬在衡阳,他最后被贬为衡阳县尉,在那里走到了生命尽头,他的子孙按照他的遗言,将他葬在衡阳,加上他们已在衡阳购置产业土地,朱氏这一支就算留在衡阳了。    这件事对朱元甫的打击很大,这就意味着分裂的朱家不可能再复原。    我也想开了,枝开散叶,朱家一支留在衡阳也不是不可以,百年后,他们的子孙再来吴江寻根吧!    相对于朱元骏,朱元甫更关心自己的儿孙,他握住范宁的手,吃力道:我四个儿子,老三和老四都是庸碌之辈,不求进取,我已留给他们足够的财产,随他们去吧!只有我的次子孝霖精明能干,明白事理,可以做一番事业,阿宁,你帮帮他吧!算是我最后求你这件事。    范宁叹口气道:祖父不要再说了,好好休息,我一定会尽力!    朱元甫脸上露出宽慰笑容,又握住孙女的手笑道:朱家最有出息的还是我的佩儿,找的郎君多好,我真的放心了!    朱佩感觉祖父是交代遗言,她心中难过,顿时泪如雨下,哽咽着说不出话来。    范宁让祖父休息,扶着妻子从房里走出来,对她道:去把大哥找来,见见祖父吧!    范宁有一种强烈的预感,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见朱元甫了。    朱佩点点头,快步出去了。    这时,朱孝霖请范宁坐下说话,朱孝霖和兄长朱孝云是一母同胞,而老三和老四分别是两个小妾所生。    相比朱孝云的温文尔雅,朱孝霖则更像父亲朱元甫,简直就是朱元甫的翻版,其实在朱元甫的四个儿子中,范宁也更喜欢老二朱孝霖,尽管朱孝云是他的岳父,但朱孝云就像一本教科书,什么都按照规矩来,一丝不苟,住在他府中,就算晚点回来,也要向他说明情况,让范宁很不习惯。    相反,朱孝霖却像一本充满了人情味的通俗小说,温和、精明、善于变通,很接地气,不光朱佩喜欢他,连范宁也很喜欢和他聊天。    朱孝霖笑问道:我昨天接到三叔的来信,说你劝说他投资纺织工坊    范宁笑问道:二叔有兴趣吗    朱孝霖点点头笑道:我们年初已经分过家产,老三和老四要的是金银和土地,你岳父分的是父亲收集的古玩字画,奇石给了长孙,房宅和酒楼则分给了所有的孙子,我继承的是父亲的产业,四十八家朱氏钱铺和朱氏船队,阿宁,我不能坐吃山空啊!    二叔擅长哪一方面    朱孝霖想了想道:我执掌船队十年,最了解最擅长的就是船队运输。    二叔,我给你指条大路,朝廷已经决定,把扬州定为最大海外物资集散中心,二叔尽快去扬州沿长江大量购买土地,修建仓库群;其次,二叔可以考虑在扬州建一个最大的海货集散市场;第三,二叔可以涉及造船和运输,把朱氏船队打造成为内河最大的运输船队。    刚才你还说造船    范宁微微笑道:我说的造船是指造十万石以上的巨型船只,我记得长江沿岸有好几家历史悠久的船坊,好像有几家经营得不太好,二叔可以买下来。    十万石不太可能,木料承受不住,我觉得木船三万石就到极限了,最多张二十帆。    其实范宁也知道十万石可能性不大,十万石载重六千六百吨,木船办不到,像有名的宝船也就载重五万石,大约三千吨左右,排水量近万吨,载重十万石,那几乎是航空母舰了。    所以范宁也只是这样说说,但重点不是在这里,范宁笑道:二叔,我说是买船行!    朱孝霖呵呵一笑,你说的是京口杨氏古船行,能造万石大船,东主杨青死后,几个儿子争家产闹得不可开交,去年底他们曾找到朱家,想以十万贯的价格把船行卖给朱家,我父亲觉得这个价格太高,还价七万贯,他们说回去商量,到现在还没有回信。    二叔可以考虑把它拿下来,然后再出高价挖海船经验丰富的老船匠,务必造出三万石以上的海船。    买船行或许朱孝霖要想一想,但去扬州买地却正合他意,何况范宁还透露出这么重大的消息,他简直有点等不及了,明天去出发去扬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