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朕人物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222【赵天王的野生粉】(为盟主“yzzzzzzzzz”加更)(第1页)

    真正的苦战,在樟树镇一带。    樟树镇是赵瀚治下,税收最丰厚的一个镇。仅樟树镇贡献的财政收入,就抵得上龙泉、永宁两个县的总和!    赣江流过吉安府之后,又汇入一条大河、数条小河。至樟树镇时,袁河又带着洪水汹涌而来,两河交汇冲刷出急弯,甚至带来大量泥沙淤积成沙洲。    当初王思任的官兵水师,占据绝对优势,却也不敢读过河口。其实是不敢渡过沙洲,河道狭窄,水势复杂,便是不被火攻也要遭包围伏击。    借此,赵瀚能够从容与官军对峙,而今却因为这种地形,给樟树镇带来巨大抗洪压力。    "吁!"    竹哨声响起,两千多农兵跑步赶来。    又有数千青壮,被农会组织过来,至樟树镇下游地带。    镇长带着吏员,挨家挨户敲门,招募镇上百姓筑堤抗洪。    事实上,整个赣江沿岸,从唐代就开始构筑防洪堤。    特别是丰城上下游的赣江东堤,从唐代修到宋代,已可保护六十万亩农田。明代一直在继续增筑,但要直到民国,才能把樟树镇这边的堤坝连通。    在万历朝之后,地方水利败坏,全靠有责任的地方官,号召士绅大族捐款修缮。    只要有官员组织,士绅大族也愿意捐钱,这是在保护他们的身家财产。就拿樟树镇这边的堤坝来说,一旦洪水漫灌或者决堤,就可能淹没十万亩良田,因为岸边都属于低洼地带。    临江知府和清江知县,都在负责府城沿线,洪水期间也过不来。    樟树镇的安危,都寄托在镇长刘同予身上。    刘同予是大族秀才出身,文武双全,初时在军中担任文吏。还曾跟张铁牛一起,诈城攻下新淦县城,他这镇长的分量并不输给知县,毕竟这是财源滚滚的樟树镇。    此时此刻,刘同予正在沿江堤坝上,冒雨奔走指挥抗洪。    镇上居民在官府组织之下,纷纷加入其中,农兵和农会也行动起来。    没人敢懈怠,他们祖祖辈辈住在江边,知道今年的情况不对。这暴雨下得太久了,中间好不容易晴两天,突然就又是大暴雨。    不但镇上每天带人观察水位,百姓也天天跑去观察,毕竟一淹就是十多万亩地,在洪水面前没有身份的高低。    樟树镇的药材商人,全部联合起来行动,出钱派出伙计筑堤。若是溃堤或漫灌,他们将蒙受最大损失,许多人都堆积了好几仓库的药材。    从樟树镇一直往北,两岸都有农兵和农会,组织群众前来抗洪。    若从高空俯瞰,就仿佛无数蚂蚁,扛着沙袋、泥筐来往于江边,上演着人间最宏大壮丽的史诗。    费纯其实是最头疼那个,不但要拨款救灾,等洪水退去之后,还要酌情减免百姓的田赋。山区虽然不受水灾,但旱情极为严重,等于今年要普遍减免赋税。    官仓里的钱粮,都不太够用啊!    本来,招安停战,盐路畅通,财政问题已经缓过来。只要今年继续丰收,或者说是一个平年,各县的仓库都能堆积如山。    突然来个大灾年是什么鬼    费纯感到一股深深的恶意,觉得老天爷是在故意跟他作对。    韩承宣作为朝廷任命的南昌知县,此刻也离开南昌县城,来到赣江边上指挥增高、加筑堤坝。    他本来已经被架空,没有任何实权可言。    但其救灾表现积极,此刻也获得部分指挥权,仿佛他已经变成赵瀚麾下的官员。    连续两昼夜的劳累,眼看水位一点点往下降,韩承宣累得直接躺在堤坝上。    "韩老爷吃饭。"一个妇人笑着端来饭菜。    韩承宣努力爬起,微笑道:"多谢。"    一边吃饭,一边观察,堤坝上到处是横七竖八躺着的官民。    胡定贵捧着饭碗过来,笑着说:"县尊不如从贼吧,你是一个好官,给狗皇帝卖命怪可惜的。"    狗皇帝这个称呼,让韩承宣哭笑不得,他在江西已经听了无数遍。刚开始还愤怒,渐渐就麻木了,随便别人爱咋说就咋说。    韩承宣转移话题,问道:"这洪水不会再来吧。"    主簿刘子荣望望天空,走过来说:"若是老天继续下暴雨,再怎么筑堤都没用。"    "为何"韩承宣问道。    刘子荣说道:"你是北方人,不懂南边水灾的厉害。咱们扛过了两次洪峰,估计是鄱阳湖那边没有下雨,泄洪泄得非常快。如今鄱阳湖估计被灌满了,再来一次洪峰的话,我会直接带着百姓转移到高处。"    又有一个老吏,端着饭碗过来:"多亏有赵先生,换成朝廷治理,就算有好官坐镇,这次也肯定被洪水漫灌数万亩良田。"    刘子荣感慨道:"确实如此,第二次洪峰来得太快太猛了。"    韩承宣算是听懂了,这次能扛住第二拨洪峰,全靠农会和农兵的超强组织力。如果此地没有反贼,让他这个知县调动百姓抗洪,不知要磨磨蹭蹭搞多久,肯定会错过最佳的抗洪时机。    说实话,韩承宣喜欢这里,虽然此处是反贼地盘。    任何一个想做事实的官员,都喜欢这样的氛围和民心。两天两夜的抗洪结束,韩承宣完全被感染了,同时又想起山西老家那一堆破事儿。    两相比较,一个天上,一个地下。    洪灾渐渐过去,赵瀚治下的百姓,心气儿达到一个巅峰。    各地陆续上报的消息,让李邦华感觉不可思议。那么多沿岸县城和小镇,竟然只有两个镇溃堤,其他被水淹的地方,都不是特别紧要处,顶多损失许多粮食收入而已。    这换在任何时候,都是不可能的事情。    在仔细分析之后,总兵府的高层官员,都认为抗洪胜利的关键有三处:第一,官吏称职;第二,农会引导,农民积极;第三,军队的加入,正兵和农兵都立了大功。    所有官吏都是能办事的,裙带关系肯定难以避免,但就算是走关系上位,也得拿出一份能看得过去的履历。    一个政权的初期,就是如此有活力。    单拿军事方面来说,明初和明末对比,简直就是两个世界。    明末辽东历次大战,战场局部跟筛子一样,鞑子军队可以随便穿插。    而明初辽东那次关键战役,朱元璋直接在南京写好剧本,马云、叶旺两位前线将领,则担任导演并补充细节。    先是坚壁清野、诱敌深入,坚守孤城消耗元军。当时城墙还没修好,许多缺口用木料堵住,战斗打得异常惨烈。大明援军奔袭敌人后路,完全相信友军不会丢城。    接下来的战局,就跟看《三国演义》一样,元军惊慌败退,在山谷遇到数百弓弩手,吓得立即更改逃跑路线。结果,明军一夜之间,筑起数里长的冰墙。元军骑兵只能顺着冰墙跑,好不容易跑到尽头,又落入提前挖好的陷坑。    辽东打仗,朱元璋提前在南京玩微操,把元军部队安排得明明白白。    这一仗把朱元璋打得爽透了,此后便将整个辽东战区,都交给马云和叶旺来负责。    赵瀚用人朱元璋跟一样,不论文官还是武将,都必须是能办事的!    此次抗洪抢险,也让庞春来、李邦华等高层,坚定了今后的用人原则: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!    赵瀚的地盘抗洪胜利,就连被农会渗透的地方,也没有受到洪水的影响。反观朝廷的地盘,简直可用一塌糊涂来形容。    先说旱灾,由于水利设施败坏,守着巨大的鄱阳湖,离湖稍远的土地皆枯黄一片。    再说洪灾,眼见鄱阳湖水位飞快提升,甚至长江水因为上游大雨也流入湖中。可各地官员都没当回事儿,反而是本地士绅,自发组织起来筑堤。但士绅的组织力不够,导致鄱阳湖沿岸多处溃堤。    鄱阳湖周边被淹了一大片,与此同时,离湖岸只有几十里的山区,却在经历非常严重的干旱。    包括景德镇在内,昌江水位降到极低点,鄱阳湖的湖水正在倒灌回河里。    连续两年大旱,官府又不断催税,在赣东北出现大量饥民。    这些饥民纷纷往西、往南,沿途逃荒讨饭,一路上饿死无数。    龙口河边。    饿了一整天的贫寒秀才丁家盛,找来同村的几个朋友,说道:"沿途都遭了大旱,小门小户都没余粮,大户又宅门紧闭不肯给饭吃。这样下去,早晚都得饿死,我看不如造反算了。"    "咱们造反能成吗"一个小伙伴问。    丁家盛从怀里掏出一本《大同集》,说道:"南边有位赵天王,做事极有章法,打败官兵好多次,迟早能占下整个江西。这本书就是赵天王编的,我去年在周夫子家门口捡到。"    其他小伙伴都没读过书,问道:"这本书写的啥"    "写的怎样造反,"丁家盛说,"这一年来,我天天都在读,书里写的东西都能背了。咱们先杀几个地主,开仓放粮,拉更多百姓入伙。分田地恐怕有些困难,咱们直接带人攻打县城。把城打下来之后,就去请赵天王来做主,咱们也能做从龙功臣。记住,赵天王仁德,不许杀戮百姓,也不许淫掠妇女。这两个规矩不能坏,谁要是坏了,我就翻脸不认人。"    当天,丁家盛煽动数百人,攻破地主家的宅院。在开仓放粮的同时,还杀了几个坏规矩的立威。    他们沿途裹挟饥民,一路抢地主筹措军粮。    半路分兵,大部队作势前往饶州府城,丁家盛亲率小股主力直奔都昌县,伪装成平民一举夺取县城。    同时打出赵天王的旗帜,无数饥民前来投靠。    此人还拣选人才,竟然开始在县城周边给百姓分田。